广州大学“星空景观学与保护规划”研究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

作者:时间:2022年10月17日 09:06点击数:

伴随人类不断“点亮”聚居区的夜空,人类随时仰望暗静星空的机会也在逐渐失去。为此,荟聚城乡规划学、天文学、地理学、风景园林学和建筑学人才,广州大学跨学科组建了“星空景观学与保护规划”研究团队,实践生态文明思想,保护星空景观,让人类能够永久感受星光熠熠的夜空魅力为目标,系统开展“暗夜资源”的测量、评价、保护与优化研究。

近日,该团队成员江本砚、李珊、李建军等在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》上发表了研究成果Spatio-temporal Dynamics and Sensitive D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Light Pollution in Protected Areas Based on Muti-Source Data: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, Chinsahttps://doi.org/10.3390/ijerph191912662。该文探讨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夜间光环境的演变趋势、识别出其对外围人工光干扰的敏感距离、并提出缓冲区划定方法:1)2000-2018年间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夜间光环境呈现严重恶化的趋势。夜间灯光亮度均值8.04增加到15.21 nanoWatt/cm2/sr2018年受光污染影响的保护区数量为900个,占总数的83%。(2)从空间分布上看,珠三角区域光污染强度最高。其中,2000年和2018年珠三角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分别是粤北地区的5.8倍和2.8倍。(3) 经验证,100 km范围内自然保护地夜间灯光亮度与人工干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40 km范围内最为敏感,0-20 km范围内的敏感性远高于30-40 km的敏感性该项研究为自然保护地外部照明治理、夜间光环境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

 

研究方法图示

 

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的夜间灯光亮度变化统计

 

 

自然保护地夜间灯光均值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

人类活动距离与自然保护地夜间灯光亮度的相关性模型分析结果

 

 

自然保护地外围的光治理区划定

 

(供稿:江本砚 李珊)